close

  揚子今日談
  揚子晚報評論員石磊
  從前天開始,江蘇人呼吸上了久違的好空氣,“普大喜奔”之後還是得說句“煞風景”的話:別有了藍天就忘了霧霾之痛。好不容易熬過去,大家爭相在微信、微博上“炫”藍天,但是,誰敢保證這是最後一次?
  君不見,工地已經“按規定”重新開工。君不見,髒兮兮渣土車又開始“重裝上陣”。君不見,汽車保有量仍然在上升。可以肯定的是,剛剛被吹走的這場讓人刻骨銘心的霧霾,肯定不會是我們經歷的最後一次。
  真正根治霧霾,需要在產業結構、環保理念、城市規劃等方面進行有效調整,這需要時間。無論是洛杉磯還是倫敦,治理霧霾之路都走了長達半個世紀。我們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。
  遼寧開出了5420萬元的“霧霾罰單”,江蘇也規定明年秸稈還田補助翻番。現在前者還有些爭議,但不管怎麼說,這是一種態度。寬慰之餘,人們更多的是希望,比如治理措施能否再多一些再嚴一些?可行性和公平性能否再“給力”一點?“限產限排”“控制渣土車”“增加灑水車頻次”等“應急”措施,能否固化為日常行為?
  在“後霧霾時代”,老百姓對改善空氣質量期盼強烈,大自然對資源消耗也已不堪承受。城市管理者應該懂得,治霾既要捨得花錢也要捨得放棄高能耗低效益企業的道理。管理者真正要做的,不應該是研究何時升級預警級別,不是什麼時候停擺某某工程,而是如何儘量少觸發“預警”,如何避免“好了傷疤忘了疼”的難看與難堪。  (原標題:不能剛剛逃離“霾伏”就忘了疼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b80wbfmm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